首页 试题详情
问答题

阅读《采薇》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 案例: 师:同学们觉得《采薇》这首诗中的比兴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1:《采薇》的两处比兴,很有深意。一处是“采薇采薇”重叠复唱了三次,一处是“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薇,是野豌豆苗。“维常之华”是棠棣花。 师:棠棣花有什么喻意吗? 生2:棠棣花就是兄弟之情、兄弟之谊,词典上说“棠棣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棠棣比兄弟,这里有“与子同袍”的战斗决心。 师:《诗经?小雅》里有一首《棠棣》,郭沫若也有一部历史剧名为《棠棣之花》,同学们可以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生3:用采薇起兴,表现戍卒生活的艰苦;用棠棣起兴,表现将士精诚共御外侮。 生4:老师,在鉴赏《氓》时,您说《氓》的比兴手法色彩鲜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碧绿金黄构成对比,《采薇》的两处比兴,也作了色彩的处理,“采薇采薇,漫山遍野都是绿色,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都是无尽的绚烂。这样在表达感情上也就有了起伏。 师:用已知推导未知是智慧,这个发现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谁接着发言? 生5:两处比兴之间构成对比映衬,一实一虚,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草一花,一低一高,参差多态才是美。 生6:“采薇采薇”三次比兴,还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由“薇亦作止”,薇菜刚刚长出嫩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再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兴。 师:两处比兴一繁一简。我想问一下,在采薇的比兴里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 生7:时光的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想情感的加深。 师:简单的抒情可能感染力不强,将人物的情感刻画得复杂微妙、痛苦焦灼,就会有一种更深的、冲击人心的力量。我们接着讨论比兴。 生8:用“薇”的成长过程表现时光的流逝十分巧妙,非常像电影镜头,体现了四季轮回。如果我是导演,我要在镜头的叠加中表现主人公少年的无邪、青年的血气方刚和壮年的沧桑,就不再表现他的暮年了,这太残忍了。老师不是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吗? 师:你很有想象力,杜甫在《兵车行》里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个士兵整个一生都在征战,太悲苦了,你对《采薇》的感情基调把握的很好。

正确答案:A (备注:此答案有误)

相似试题

  • 单选题

    阅读汉字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师:你的“初”字怎么总写错呢?生1:我搞不清楚偏旁是一个点还是两个点。即使每次同学都帮我纠正,我也还是记不住。师:两点是衣补旁。做衣服的初步工作是用刀把布裁开,缝成裙子、裤子。生1:这样说我就明白了,那一点的偏旁是怎么回事呢?师:一点的偏旁是示补旁。古人到神社祭祀,你想想“神社”怎么写。生1:老师,“祭祀”的“祭”不是示补旁。生2:你不仔细看,“祭”下面不就是个“示”?(大家笑师:向“神”行“礼”,去“祈祷”“祝福”,求“福”避“祸”……生1:看来示补旁的字都跟祭祀有关,学校旁边的文天祥祠的“祠”也是示补旁。师:你说得太对了。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阅读《项脊轩志》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师:有人阅读《项脊轩志》,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项脊轩见往事,悲喜参半;枇杷树思旧情,爱恨交加。大家能不能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来撰写一副对联?(学生撰写对联,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生:庭院凄凄诉兰竹寂寂;桂影斑斑映血泪涟涟。师:好,谁再来展示?生:斯人已去,空余枇杷遮冷月;此恨犹在,惟有桂影寂庭阶。生:明月半墙,默闻呱呱儿泣;书香满架,静听琅琅书声。生:望月移步折桂枝,今生有恨;睹物思人戚余心,来世续缘。生:风移影动轩不动,物是人非情岂非。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以往的积累,很好。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阅读《春望》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师:“国”对于杜甫来讲,真的那么重要吗?“国”意味着什么呢?(投影并讲解“国”字有两种解读:其一,国都,指京都长安。(朱东润.春望[A].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1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10111其二,国家。杜甫今存诗歌1400余首,“国”字共出现127次,经统计分类,有50多例解释为“国家”。国破家亡于一位爱国者来讲,痛莫大焉。对上述教学实录中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阅读《背影》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教师:现在我们来研习课文中最感人的细节描写:从描写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 台,买了橘子的文字中,大家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展开分析、思考。同学1:很感人。教师:有想法,可不可以再细致深入一些呢?同学2:细节描写在传递人的内心情感上有突出的作用。 教师:深入多了,能不能在文章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再细致一些呢?同学3:老师,您看,朱自清的爸爸“穿过铁道”,这是违反交通规则,多危险啊! 教师:这位同学看到与大家迥异的方面,他所陈述的事实,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发现,表明他阅读非常细致。那么,怎么看待他所提出的问题呢?我们学习《背影》通过文字来体验如何表达情感,至于父亲穿过铁道的行为得当与否,也许有其讨论的价值,却与我们的目标不一致,但是请大家关注,这位同学评价说“多危险啊”,强调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去为儿子买橘子,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父亲的舐犊情深。全体学生:(鼓掌)是啊!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正确的是( )。

    答案解析

  • 问答题

    阅读《胡同文化》教学实录片段完成16题。案例: 师:胡同如此,胡同内的生活怎样?请大家注意课文6~7段,想想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应该是哪句。 生1:北京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师: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对我们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最为重要? 生:(齐封闭! 师:北京市民的哪些生活内容可以反映他们过着一种封闭的生活? 生2:舍不得挪窝,住家是独门独院。 师:北京人的“窝”是“金窝”还是“银窝”,他们不忍割舍? 生3:房屋很旧,也不太好,而且还有经常坍塌。 师:那胡同里的居民为什么不愿意搬家? 生4:因为他们祖祖辈辈住在那里,住惯了,恋旧,图安逸。 师:哦,也就是说他们愿意过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他们深居简出,彼此从不交往。 生5:也不是!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师:这能说北京人封闭吗? 生6:能!北京人平常的日子交往不多,只是街坊里道,谁家婚丧嫁娶的时候,才随一点“份子”,而且是为“合礼数”。

    答案解析

热门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