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题详情
问答题

材料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材料二 课文摘录: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国希望美国从台湾海峡撤走它的武装力量,缓和中美关系。但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美国不仅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还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隔绝。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 ,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随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公告的发表,震惊了整个世界。 历史纵横 1971年4月,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结束后,中国遨请部分国家的乒乓球代表团来华访问。由于中美两国没有外交关系,主管部门将拒绝美国代表团访华的请示报告了 毛主席。毛泽东得知中国运动员庄则栋和美国运动员科恩在日本友好接触的情况后说,现在正是千栽难逢的好时机。他请周恩来指示有关部门立即遨请美国乒兵球队访华。尼克松总统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电示美国队:“运动员务必去北京。”就在周恩来接见美国运动 员的当天,尼克松发表了声明,宣布对华新步骤。他把打通中美关系比作人类登月的“阿波罗计划”。这就是被称为“乒乓外交”的一着妙棋,通过“小球转动大球”,打开了中美两国人 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毛泽东抱病会见尼克松。周恩来同尼克松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 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这样,中美两国结束 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 敌视中国的政策。美国谋求同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这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1972年,刚刚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应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接着,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样,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要求: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正确答案:A (备注:此答案有误)

相似试题

  • 单选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到设置选修课的目的是( )。

    答案解析

  • 问答题

    材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历史必修Ⅰ中对辛亥革命的教学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下面是某教师讲授《辛亥革命》课的教学片段:教师: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国内。各省的代表到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就此结束。孙中山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谈谈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变中所起的历史作用。学生分组讨论5分钟,各组代表发言5分钟。最后,教师对讨论进行总结。问题:(1)你认为在《辛亥革命》一课中安排这样的讨论主题是否得当?请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课程内容体系说明理由。(10分)(2)教师拟定课堂讨论的主题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6分)

    答案解析

  • 问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2)课文摘录:新三民主义的提出(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2)课文摘录: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制度,先后领导开展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在一次又一次的抗争和失败的艰辛历程中,孙中山逐渐认识到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他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毅然改造国民党,实行联俄、联 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做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 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在民族主义方面,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突出的是“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新三民主义则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在民权主义方面,过去只是抽象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现在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答案解析

  • 问答题

    、绝缘材料、人造纤维也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大企业时代到了。美国的摩根、洛克菲勒,日本的三井、三菱,德国的通用电气、西门子电气等都是规模空前的大企业。这些企业往往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内燃机出现后,许多发明家在尝试着把它用于交通工具。1885年,德国人戴姆勒和本茨各自独立地制成了以汽油内燃机为引擎的三轮汽车,并作为商品出售。现代汽车工业有此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更为迅猛,也更为广泛。它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变为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和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要求: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案解析

  • 问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课文摘录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各地城镇中多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如南方人喜吃米饭、海鲜;北方人喜欢面食、肉类。各地还有一些风味点心或菜肴。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随着中国开设通商口岸越来越多,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 馆区。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

    答案解析

热门题库